50萬人被裁!化工巨頭集體大裁員!
近日,全球化工行業掀起新一輪裁員潮。美國化工巨頭陶氏化學(Dow Chemical)宣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500人,約占其員工總數的4%,這是繼2023年裁員2000人后的又一次大規模成本削減行動,目標為每年節省10億美元。這一決策背后,是化工行業在宏觀經濟疲軟、能源成本高企、市場需求萎縮等多重壓力下的艱難求生。據統計,自2023年以來,化工、科技、金融、醫藥、汽車等行業的累計裁員人數已超過50萬人,其中化工行業裁員規模尤為顯著。
陶氏化學:連續兩年大規模裁員
陶氏化學作為全球材料科學領域的龍頭企業,2024年全年凈銷售額同比下降3.9%,息稅前利潤(EBIT)減少7%,主要受包裝和特種塑料業務拖累。為應對業績下滑,公司計劃通過減少第三方合同工支出(5億至7億美元)和裁員(1500人)實現降本目標。此前,陶氏化學已在2023年裁員2000人,并關閉了部分歐洲生產基地。
其他化工巨頭的“斷臂求生”
巴斯夫(BASF):因芬蘭工廠許可被撤,宣布無限期裁員;德國路德維希港工廠停止部分生產線,影響約180名工人。
贏創(Evonik):計劃到2026年全球裁員2000人,以應對行業變革。
3M公司:2023年裁員8500人后,2024年持續縮減崗位,裁員規模接近員工總數的10%。
朗盛(Lanxess):全球裁員870人,德國地區占460人。
此外,索爾維、奧升德、PPG等企業也紛紛關閉工廠或削減崗位,化工行業裁員總數已超過2萬人。
多行業連鎖反應:科技、醫藥、金融同步震蕩
科技行業:2023年至2024年,全球近2000家科技公司累計裁員超40萬人。Meta計劃裁員5%(約3700人),英特爾自2022年以來已裁員2.3萬人,特斯拉更以1.4萬人的裁員規模位居2024年榜首。
醫藥行業:2024年大型藥企裁員次數激增282%,強生、輝瑞、百時美施貴寶等頭部企業累計裁撤數千崗位,輝瑞單次裁員達435人。
金融行業:國內外362家金融機構裁員10.7萬人,瑞銀、匯豐、花旗等投行業務部門成為重災區。
裁員潮背后的三大動因
宏觀經濟壓力:全球經濟增長放緩、通脹高企、供應鏈波動(如歐洲能源危機)導致企業利潤承壓。陶氏化學CEO吉姆·菲特林直言,裁員是應對“緩慢復蘇的宏觀經濟”的必要手段。
行業競爭與轉型需求:化工行業面臨綠色轉型壓力,傳統業務收縮倒逼企業優化結構。例如,巴斯夫將資源轉向高附加值產品線,同時削減低效產能。
技術替代與自動化:AI技術的普及加速了人力成本削減。Meta通過淘汰“低績效員工”優化效率,而化工企業則通過減少合同工和引入智能化生產降低人工依賴。
盡管裁員潮凸顯了當前經濟的嚴峻性,但企業也在同步布局轉型。例如:
陶氏化學計劃將節省的成本用于高增長領域,如可持續材料和數字化解決方案;
巴斯夫加大對可再生能源和循環經濟的投入;
科技巨頭則聚焦AI研發,推動“人機協作”的新模式。
然而,這場裁員風暴對普通員工的影響深遠。從傳統制造業到高新技術行業,崗位的“AI替代率”持續上升,未來人才市場將更注重與技術的協同能力。企業能否在降本與創新間找到平衡,將成為決定其生存的關鍵。
50萬人的裁員數字背后,是全球經濟格局重塑的陣痛。無論是化工巨頭還是科技新貴,唯有通過結構性改革和技術革新,才能在寒冬中覓得生機。而對個體而言,適應變革、提升技能,或許是為數不多的破局之道。